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推動下,中國營銷供需鏈正在完成從金字塔結構到網狀結構的重構。但認為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于消除中間環節,因此經銷商都是多余的環節的認知相對片面,經銷商渠道是大中型品牌企業營銷體系中社會化分工的重要環節,電商渠道份額的上升并不意味著去消除所有經銷商渠道。
1.當代企業銷售運營模式的變化 – 從價差到供需鏈流量。
實體產品或服務的交易供需鏈流量,是盈利的一切基礎。由于互聯網對信息對稱的空前變化,造成了企業越來越不再依賴于簡單價差獲取利潤,而是依據產品的流動帶來的供需鏈流量,在整體價值鏈中尋找增值服務的利潤。
圖1. 從價差到流量
如何尋找增值服務點?主要基于對整體供需鏈數據和信息的掌握從三個方面入手:
1.基于需求驅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重分布包括去除價值鏈中不創造價值的環節。
2.嵌入新的增值環節如供應鏈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相關品類服務、乃至維修服務等等。新的增值服務使得供需鏈不再是單純的線狀鏈條,而是網狀的更穩定結構。
3.進一步進行流量互換,形成生態環境,可進一步鞏固競爭優勢提升利潤。
流量互換經典案例: 約10元一袋的洽洽瓜子的包裝上,你能發現攜程的二維碼,掃描洽洽食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進入一個微信抽獎頁面,不僅有洽洽食品禮券,竟然還出現了幾十到幾百元不等的“攜程兌獎券”。
2. 互聯網帶來了什么變化? 需求驅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重分配。
在以前的部分行業,存在著國代、總代、地區代理、市縣代理等層次分銷的金字塔型結構。金字塔形結構是最穩定的,但與客戶最近的層次最貢獻價值的層次卻收益最少,與金字塔上層最近的層次收益最多。推式的以產定銷加廣告的營銷供需鏈結構是原始的,造成了渠道壓貨庫存高漲。而互聯網時代,中國供需鏈最大的變革就是消費者或稱需求驅動,需要把握最真實的需求,以需求驅動研發銷售促銷生產物流。
響應國家大政方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因此,在需求驅動的供需鏈流向中,不合理的渠道結構不對消費者產生價值的層級是要被消亡,電商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并不是說電商消除了所有中間渠道,從某種程度而言,電商平臺是無限貨架的KA,和線下KA沒有本質區別。對于宣稱消除中間環節的電商平臺而言,其自身從某種程度也是中間環節。核心不在于是否在線,核心在于是無效的環節會被消除,但合理的有價值的渠道環節不僅不會被消亡而且會更加發展。
3.經銷商渠道會消亡嗎? 經銷商的存在是合理的社會化分工。